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实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建设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理念,本专业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不断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工程热力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制冷与空调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专业方向与特色 专业方向:制冷与空调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 专业特色:紧贴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跟踪我国能源政策的调整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其中制冷与空调工程专业方向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制冷与空调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研究、开发和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能源与环境工程专业方向注重培养学生从事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能源管理、能源转换利用及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安装、运行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四、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设备设计、运行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等基础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大学外语四级的教学要求。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并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4、具有本专业领域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6、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组织、管理及营销能力。
五、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及课程体系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子技术、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热工自动控制系统、热工测试技术、空气调节、制冷原理与设备、燃气应用技术。 课程体系: 设计系列课程:制图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控制系列课程: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热工测试技术、热工自动控制系统。 热能与动力系列课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热泵技术、制冷原理及设备、空气调节、制冷与空调工程设计、供热工程、通风工程。 能源环境系列课程:燃气工程概论、能源工程概论、环境保护、能源环境学、清洁燃烧技术、燃气应用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噪声控制技术。 六、实践教学 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合作教育。 1、实验: 本专业注重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5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安排有相关的实验教学环节,并开设6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 (1) 物理实验(一):安排在第二学期。 (2) 物理实验(二):安排在第三学期。 (3) 电工技术实验:安排在第四学期。 (4) 电子技术实验:安排在第五学期。 (5) 热动类基础实验:安排在第五学期。 (6) 热动类专业综合实验:安排在第六学期。 2、实习: (1) 制造技术基础实习:安排在第二学期。 (2)电工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 (3)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 (4)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 3、课程设计 (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 (2) 专业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七学期。 4、合作教育: 分三个模块进行,每个模块安排6周,共18周。 5、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学生如何把四年来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工程设计或课题研究上,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提出方案、图纸设计、计算编程、翻译外文资料、书写报告及论文答辩等的综合能力。其内容是结合科研和工程实际需要,完成热能与动力工程及相近专业的工程课题、研究课题或实验课题。安排在第八学期,共18周。
七、毕业规定 学生在学习年限内必须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各教学模块的学分,总学分达到204.5。其中各类必修课程达到174.5学分,选修课程达到30学分,方能毕业。
八、学制及学位 1、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学生可在3至6年内完成学业。 2、符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