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现有专职研究人员4人,兼职研究人员9人,研究人员中有教授(包括博士生导师)3人,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1人, 副教授6人。研究人员中大多数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研究所现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相流动及传热特性的研究和应用、能量转换和利用新技术、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新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 多相流动及传热特性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主攻气固、气(汽)液两相流动、冲蚀和传热特性的研究,在热能动力装置内部涉及气固、气(汽)液两相流动和传热的领域中作出贡献,在研究发展建模分析多相流体流动的热物理过程中,尤为注重实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注意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结合,注意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在气固两相流研究方面,自1987年起,完成了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发展了含尘气流对叶片冲蚀的数值分析方法,对固体粒子在透平通道内的运动轨迹、冲蚀性能等规律作了深入研究,提高了多相透平机械的设计和分析水平,所得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研究分析了含尘气流横掠光管和鳍片管束时的传热特性、阻力特性,鳍片管的结构尺寸对传热影响的分析处在国内前沿水平;研究发展了气固分离净化技术,研制了高效除尘器。在气(汽)液两相流研究方面,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气(汽)液两相流量和干度在线测量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对直流锅炉启动系统中除氧器水箱疏水装置中汽液两相流引起的噪声和振动进行了研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分析了利用引射装置使低温热水闪蒸制冷及海水在三相点淡化的技术,使低品位热能的利用得到有效的拓展。上述气固、气(汽)液两相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的需要,具有创新思想,研究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我国热能动力工业和节能技术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促进环境保护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能量转换和利用新技术的研究方向:主攻天然气输配和应用工程中的热物性及传热流动特性的研究、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及新设备的研制、干燥理论及技术装备的研究。该研究方向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特色和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工程设计紧密结合的特点,开拓新技术,取得新成果,也为学科自身发展作出了贡献。尤其在近期结合国家“西气东输”的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决策,在天然气输配工程方面开展全新的研究工作。在东海天然气开发过程中,首次提出了天然气输配系统中应用引射器进行调峰的新思路和新技术,使高压储气球罐利用率提高68%,为上海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节约一亿元的投资费用,该项目已通过上海市经委主持的新技术新产品专家鉴定会。2002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二项(新型天然气调峰装置,专利号:0125963.x;天然气高压储气罐群垫层气引射回收装置,专利号:012549606)。天然气引射调峰新技术荣获2002年度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二等奖。该技术在西气东输工程中推广应用,能使原有煤气储气罐(320万m3)和低压管网得到改造利用,在人工煤气向天然气转换过程中减少政府的一次性投资。充分利用天然气的压力能采用引射升压装置取代燃气压缩机,每年可节电1260万度,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高温滚塑烘房研制是实施滚塑成型设备国产化的重大项目,新型高温多功能烘房的研制成功,取代了美国进口设备,并一举解决了关键成型工艺,开发的产品1998年生产了近百套,分布于全国24个省市,成功解决了数以千计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为稳定社会、繁荣市场作出了成绩,获得上海市产学研优秀工程三等奖。热管是高效的传热元件,研制的钝化配方解决了碳钢-水热管不相容的技术难点,经长期寿命和传热性能试验证明:热管性能稳定,达国内先进水平,并成功进行了技术转让,生产的大型热管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等行业,回收高炉热风炉的余热。本研究方向着眼于国家和上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以充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为己任,不仅努力研究开拓新技术,而且更注重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用到生产实际第一线,使之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宗旨。 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新技术研究方向:主攻太阳能利用及太阳能建筑、地热能开发利用和风力发电中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太阳能利用已成为应用面最广的新能源技术,本研究方向近年研制的低沸点太阳能热管取代了铜-水管,并开发了高效热管式太阳能热水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带TIM材料的高温太阳能热水器,可全天候利用太阳能为建筑供热;太阳能与建筑结合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方面,本研究方向通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研究设计能耗低、居住环境好的新型太阳能建筑,采用敷设透过性绝热材料(TIM)建造了太阳房,夏天可降温3°C,冬天升温5-7°C。风能是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可再生能源,风能利用的最优方式是风力发电,上海市已开始试点风力发电,在上海市“十五”能源规划中也将风能利用列为优先发展项目。本研究方向曾完成上海市启明星项目等5项相关科研项目,对风力发电机在三维涡流模型基础上,考虑叶片弹性变形对气动力学的影响,提高了大型风力发电机设计和研究水平,并和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厂建立了联系。 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长期坚持科学研究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并举,在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上都取得一定的成果,在某些方面还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二、成员介绍 所长:曹伟武 办公地点:行政楼403 副所长:姜小敏 办公地点:行政楼1203 办公电话:67791181 成员:钱尚源、严平、郭 韵 |